復活節的由來
分類: 外國節日
禮儀詞典
編輯 : 禮儀知識
發布 : 11-17
閱讀 :2587
據《圣經·新約》記載,耶酥基督被釘死十字架后第三天復活,這
就是復活節的由來。復活節也稱“耶酥復活瞻禮”、“主復活節”,它是
基督教國家中僅次于圣誕節的第二個大節日。公元325 年基督教尼西
亞會議規定,每年春分月圓后第一星期日為復活節(3 月21 日至4 月
25 日之間)。東正教因采儒略歷,復活節的具體日期比天主教、新教要
遲兩個星期。復活節在歐美各國都是主要節日。英、法、澳大利亞等國
家規定休息4 天,德國休息2 天,美國休息1 天。
復活節的活動實際上在節日前三天的星期四便開始了。這天為
“濯足日”。據圣經記載,耶酥遇難前一天曾為窮人們洗腳,并親吻他
們的腳。古時英國王為了表明自己是耶酥的虔誠信徒,每到復活節前
的星期四,都在大教堂為窮人洗腳,并跪下來吻他們的腳,這一習俗在
17 世紀改變方式,國王不再給窮人洗腳并吻腳,而是向到場的窮人贈
送一些新鑄造的錢幣,以象征憐貧惜老之意。當今英國女王伊麗莎白
二世每到這個星期四,仍按古老傳統接見一些窮人,分送新鑄的錢幣。
在復活節這天。西方國家的家庭成員都團聚在一起,準備各種各
樣的傳統肉食品。父母在商店里購買巧克力糖制成的雞蛋、小兔等糖
果,裝在小藍里,送給孩子,節日里,大家見面時互相祝賀,給親友送賀
卡,祝賀節日愉快。復活節所贈送的禮品主要是雞蛋。教堂、學校或大
戶家庭在這天清早就把煮熟的雞蛋藏在樹穴、草叢或山石后面,邀請前
來聚會的孩子們四處尋找,成為一天的主要活動。人們還把雞蛋染成
五顏六色,以增加節日的氣氛。
歐美國家的基督教家庭在復活節時,以羊肉和火腿為傳統肉食,而
兔子糖卻是孩子們不可缺的。基督教徒把羔羊看作是耶酥獻身的象
征,把豬看成是幸運的象征,把兔子看作新生命的象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