祭祖與團年
分類: 習俗禮儀
禮儀詞典
編輯 : 禮儀知識
發布 : 08-13
閱讀 :1310
祭祖與團年。祭祖是在除夕之夜團年之前祭奠祖先。飲水思源,過年時不能忘記已故的先人。祭祖儀式非常隆重,祭品有三牲大禮,即豬頭、豬尾( 表示全豬一頭)、公雞一只、羊頭或兔子一只,再加祭酒;現代的祭品一般為水果、鮮花、祭酒。然后由家長率領兒孫一起端上祭品,在祖先靈位前跪拜或行禮、奠酒、焚香化錢,并祈愿祖先保佑子孫福祿壽喜、安康吉祥。祭祖的形式或因宗教信仰而不同,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。
團年指除夕之夜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團圓飯。每臨除夕,即使人在天涯,也要趕回家中吃年夜飯,這是華夏民族一個難解的團圓心結。在古代,一些監獄官員甚至放囚犯回家與家人團圓過年,可見“團年飯”對中國人是何等的重要。團年飯菜肴豐盛,擺滿一桌。一般有:點心、冷盤、熱炒、蒸菜、燉菜。在眾多菜肴中,少不了“ 魚”和“蘿卜”。“魚”和“余”諧音,喻示“吉慶有余”,“年年有余”;“蘿卜”俗稱菜頭,祝愿來年有好彩頭。在沿海地區,還有龍蝦、爆魚等煎炸食物,表示家運興旺如“ 烈火烹油”。在西北、西南地區,還有火鍋,表示來年生活像火鍋一樣,熱氣騰騰、紅紅火火。最后一道多為甜食,如冰糖銀耳湯之類,祝福新一年的日子甜甜蜜蜜。此外,必須喝酒,即使不會喝的,也要喝一點,表示團聚久長,歡樂久長,幸福久長。在酒中,流傳最久的是屠蘇酒。據說屠蘇酒是漢末名醫華佗創制的,其配方為大黃、白術、桂枝、防風、花椒、烏頭、附子等中藥入酒浸泡而成。這種酒具有益氣溫陽、祛風散寒、避除疫癘之效。后由唐代名醫孫思邈流傳開來。每年臘月,孫思邈分送給眾鄉鄰一包藥,告訴大家以藥泡酒,除夕進飲,可以預防瘟疫。他還將自己的屋子取名為“屠蘇屋”。以后歷代相傳,飲屠蘇酒便成為過年的風俗。古人飲屠蘇酒與一般長者先飲不同,而是年少者先飲,年長者逐一后飲。其意為“少者得歲,故賀之;老者失歲,故罰之。”宋代文學家蘇轍的《除日》詩寫道:“年年最后飲屠蘇,不覺年末七十余。”說他是七十余歲的老者,只能最后飲屠蘇酒。如今,已不興由少到
老的飲酒次序,但團年時飲酒之風仍在。一年一度的年夜飯,闔家團聚,圍坐桌旁,共吃團圓飯,表現出家庭成員之間的互敬互愛,溫馨和諧。老人眼看兒孫滿堂,共敘天倫,其樂融融,其心舒暢,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憧憬安定和睦、歡樂祥和的傳統心理。